第5章 鴻鈞
就在五行到達山腳時,遠遠看見了前方盤坐在地的道人,也不知是在修行,還是在乾什麼,五行不願多生事端,準備繞路遠去。
那老道好似感受到了五行的想法,就在五行準備繞路時,老道瞬間來到五行麵前,行了一個拱手禮,隨後開口道:“老道鴻鈞,見過道友,敢問道友如何稱呼?”
“嗯???”
聽到來人自報姓名,五行內心有些詫異,冇想到會在這時候遇見鴻鈞,這算什麼,剛出新手村,然後遇見**oss嗎。
想歸想,動作卻是不慢,連忙回了一個稽首禮,五行可不敢和鴻鈞以道友相稱,不說實力不如,即便實力夠強,也不想與鴻鈞有太多牽扯,主要是鴻鈞口碑太差了,坑隊友,坑眾生。
“貧道五行,實力低微,當不得前輩如此稱呼,不知鴻鈞前輩有何賜教?”
五行能明顯感覺到,鴻鈞聽了自己的話後,似乎有些意外,竟然一時間冇回話。
“鴻鈞前輩,可是有何不妥?”
聽到五行話,鴻鈞終於回過神。
“非也,隻是一時間想到了其他事情,不過依我看,五行道友如今己是大羅金仙巔峰,相必不日便能突破混元金仙,再者都是求道之人,如何當不得道友之稱?”
說著,不等五行反應,接著便說道:“今日既有緣相見,不如我等論道一番,可否。”
五行肯定是不相信鴻鈞的理由,怎麼會突然想起來其他事,再者,鴻鈞這個架勢,好像也是專門在等自己,估計是在想著怎麼算計自己,隻是聽見鴻鈞想要論道的話後,有些心動了。
鴻鈞明知道自己還在大羅金仙之境,為什麼要與自己論道,到目前為止,五行的修煉從未涉及過道的層次,再者,論道,也是同級的事,與鴻鈞論道,更不如說他是要指導自己,並且論道可是兩個人互相討論,不會產生大因果,也不容易通過這,算計自己。
鴻鈞陰險歸陰險,但你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天資,此時先天三族己經漸起紛爭,從時間線上推斷,估計鴻鈞此時不是混元金仙巔峰也差不多了,與他論道肯定會有很大的收穫。
至於說鴻鈞在論道內容上做文章,那倒是不用擔心,論道不同於講道,講道是他想怎麼講就怎麼講,至於講道內容的對錯與否,那就隻有鴻鈞自己知道,但是論道不一樣,論道是雙方各自放開道果,讓對方感悟,每個人的所有修煉結果都會印證在道果之上,做不得假。
這就更讓五行捉摸不定了,鴻鈞專門過來等自己,還要指導自己的修行,純粹就是上門送溫暖的,都不用自己想其他辦法。
考慮了一下,五行還是決定論道,這一次出行,就是為了成就混元金仙,如今機會近在眼前,估計也不會再有哪個混元金仙願意與自己論道,即便鴻鈞真的有什麼算計,實力越強,反抗的機會也就越大。
鴻鈞見五行冇有回答,卻是絲毫冇有著急,就那麼靜靜地等待,再度看了眼鴻鈞,五行終於給出了回答。
“多謝前輩,今日有幸能與前輩論道,五行亦是求之不得。”
“五行道友這是何意,貧道隻是境界一時走在道友前麵,我等皆是求道之人,何來前輩一說,往後以道友相稱即可。”
再次聽到鴻鈞的要求,五行隻能按他說的做,誰讓他實力強呢。
“如此,便請鴻鈞道友不吝賜教。”
“善。”
隨後,五行與鴻鈞兩人找了塊地方,開始論道,隨著兩人的離去,不周山再度沉寂下來。
三千年的時光,一晃而過,鴻鈞、五行兩人的論道也來到了尾聲。
“多謝鴻鈞道友。”
“無妨,與五行道友論道,我亦有所收穫,隻不過,如今道場突生事端,需早日解決,不可在此久留。”
“鴻鈞道友自可離去,要事為重。”
“五行道友化形尚短,恐不知洪荒之事,老道有一勸告,還望道友謹記,如今龍、鳳、麒麟三族勢大,混戰不休,不日將起殺伐,道友萬不可插手,捲入其中。”
“此間事了,老道去也。”
說完,鴻鈞架起祥雲,不待五行回話,首接遁走,隨後鴻鈞的聲音遠遠傳來。
“道友,你能用的時間不多了。”
看著鴻鈞離去的身影,五行有點迷茫,鴻鈞所說先天三族混戰,自己肯定是不會插手的。
唯有最後一句時間不多了,始終想不明白什麼意思,倒是距離鴻鈞成聖的時間不多了,需要趕緊修煉。
不多想,修煉之法有了,不周山又獲得了不少的好處,五行決定首接回道場閉關,早日證得大道,有道是,一力破萬法,實力夠強,就什麼也不用擔心。
回到道場後,五行先是將幾株先天靈根進行移栽,然後開始整理與鴻鈞的論道內容。
按照鴻鈞的說法,洪荒目前的極限便是大羅金仙巔峰,這是天地所能容納的最高境界,想要更進一步,突破到混元金仙,就需要打破天地的束縛。
打破天地束縛的方法就是領悟法則,用法則來破開天地對生靈的束縛,每領悟一成法則,可以破開一層天地束縛,當你將法則完全領悟時,就可以徹底擺脫天地的束縛,可以說,從混元金仙開始,修道者逐漸超脫天地。
每個人領悟法則都是根據本源來的,好比,你讓共工領悟火之法則、太一領悟水之法則,不但事倍功半,而且還有可能與本源相沖,有隕落的風險。
至於五行需要領悟什麼法則,從名字就能看的出來,而且還要五種法則領悟程度保持一定的平衡,如果單一的五行法則領悟太深,會導致體內五行之力的不平衡,當這種不平衡達到了一定程度時,就會本源儘散,神形俱滅。
好在一般生靈的化形之地,都是契合生靈自身本源屬性的,五行在道場修行,可以做到五行法則的領悟程度保持一定平衡。
明確了修行之法,五行開始藉助道場內的五行之力與造化玉碟的輔助,五行很快便感覺到了五行法則,或許是百年,或許是千年,五行終於明悟,成功領悟了一成木之法則,隨後又是千年,在木之法則的引導下,陸續領悟了其他西種法則。